郑保卫经理在《青年记者》发表《当前我国新闻专业教育 和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出路》 一文

2020/07/13 09:40    阅读:

导 读


   

   

   

   

在充满自信的同时,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新闻学发展还面临许多难题,如果我们找不到正确应对的办法,就会给“新闻无学”论提供“卷土重来”的机会。

清华大学BETVlCTOR伟德官网停招本科生,引发了一场关于当前我国新闻专业教育问题的讨论,这说明新闻学界、业界,乃至社会对我国新闻教育、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以及新闻团队建设与发展问题的关心和忧虑,应该说这是件好事情。

《青年记者》为此组织专项调查①,希望通过调查数据来分析当前我国新闻专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创意很好。由于笔者写作时调查数据尚未公布,因此笔者以其问卷所设计的选项,同时基于“传媒茶话会”所作的类似问卷调查②提供的相关数据,就当前我国新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出路问题从三方面谈点个人想法,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交流。


 

       

清华大学的做法属于个案,

但有一定启示意义

 

两家机构的调查都是由清华大学5月14日发布的一条关于其BETVlCTOR伟德官网停止招收本科生的信息(以下简称“清华做法”)所引发的。这条信息发布后立即在圈内引起热议,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清华大学的做法属于个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它是否意味着今后新闻院校都要向本科教育说“拜拜”了?对此,我的态度很明确:清华大学的做法属于个案,不具普遍意义,大家不必为之惊慌。当然,清华大学的做法应该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其背景及原因,仔细分析起来,可以说有一定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从《青年记者》就此问题所设置的选项看,我的上述观点应该是其前三个选项的综合,既明确指出清华大学的做法属于“个案”,又坦陈其做法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青年记者》就此问题设置的第一个选项是“学校整体层面基于‘强基计划’做的调整,不是学院自己的改革,仅为个案,不具推广价值”,我同意后面的结论,即“仅为个案,不具推广价值”,但前面对背景及原因的阐述需要作分析。这次清华大学的做法自然是“学校整体层面基于‘强基计划’做的调整”,但这样一件重大事情学院不可能不介入,不跟进,不响应,这一点学院有关领导和老师已有相关解释。因此,我们应该理解为这是清华大学校方以及BETVlCTOR伟德官网在“强基计划”大背景下,基于当前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所存在问题和所面临困境共同对新闻专业教育作出的一种重大调整。

而且从准备采取的措施来看,清华大学的做法也是站得住脚的。他们希望通过越过“本科生”层次,扩大招收研究生来提升新闻专业人才的素养和质量。按他们的思路,他们将来主要从其他新闻院校挑选优秀本科生,或是从其他专业中选拔有志于新闻工作的本科生来读新闻专业研究生。

其实,这种思路和做法并非今天才被新闻院校所认识,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些新闻院校开始招收“双学位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生”,就曾经取得过不错的成效。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上个世纪80年代我曾就职过的中国新闻学院③。新华社在向教育部报告要求创办中国新闻学院时的基本定位,就是主要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员工,同时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即从全国高校各类不同专业(非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招生,入学后学两年新闻,毕业后授予第二学士学位。学院把新华社社长兼经理穆青为学院提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校训浓缩为“理实并重、德才兼备”八个字,充分利用新华社的资源优势,请了一批新华社资深的一线记者、编辑为员工上采写编评等业务课。这些老师昨天还在采访编稿,今天就走上讲台上课,明天还可以指导员工采写新闻稿件,把理论与实践紧紧联系起来,创立了一种培养高层次新闻专业人才的新型模式。这种模式培养的员工,把原先入学前的第一专业作为基础,再掌握新闻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了两个专业的素养和水平,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时,学院每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现在看来,当年中国新闻学院的办学模式、理念、路径和方法依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而同一时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等新闻院校招收的双学位生也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时他们培养的员工后来有不少成为理论研究和新闻实务领域的领军人物。前些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相关学院联合培养双学位生也是出于这一思路。乃至当下在教育部规划下不断扩招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可以视为在适应新闻专业人才市场需要,增强新闻专业人才综合素养和能力方面所采取的举措。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清华大学的做法是在原有新闻院校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学校实施“强基计划”的新要求所采取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其用意是好的,也是有政策依据和实践基础的。从这一角度看,《青年记者》在该问题的第二个选项“适应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值得其他BETVlCTOR伟德官网借鉴”,也是可以认可的。

《青年记者》调查问卷的第6个问题也关注到这个问题:您认为“本科阶段其他专业+硕士阶段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模式与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其他专业”的双学位培养模式,哪一种能更好地平衡新闻传播通才与专才教育?

显然,这是把双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作为平衡新闻专业“通才”与“专才”教育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为多数人所认可的。

但即使是这样,我想也不影响最后得出“仅为个案,不具推广价值”的结论。因为,这种调整并不一定非要通过停招本科生的办法来解决。下面我想借用“传媒茶话会”的调查数据就此作些说明。

“传媒茶话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层次”问题,45%的受访者赞同本科就行,43%的倾向于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我想对这些数字要作具体分析,因为被调查对象的身份不同,所在机构不同,对此问题的答案肯定会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中央媒体比地方媒体对新闻人才的层次要求要高些;主流媒体比非主流媒体对新闻人才的层次要求要高些;效益好的媒体比效益差的媒体对新闻人才的层次要求要高些。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根据这两个简单数字就得出结论,认为本科生更需要,或是研究生更需要。

另外,即使是上面提到的对新闻人才层次要求高的媒体,其用人和进人也不会是绝对的,会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国家这么大、地域这么广、人口这么多,地方媒体所占比重很大,因此,对新闻院校本科生的需求量不会明显萎缩。据我了解的数据,现在全国有报纸2000多家,杂志10000多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770多家,较有影响的新闻网站2000多家,如此大的体量,本科生还是有很大就业空间的。因此新闻院校,特别是地方新闻院校不应忽视本科教育。况且许多新闻院校本科生的生源很好,其中不乏优秀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投入力量,下功夫做好工作,让他们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去迎接未来的就业选拔。

当年范敬宜在担任清华大学BETVlCTOR伟德官网经理时,提出了“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目标。他希望能够培养一批素质全面、业务熟练,愿意为主流媒体工作的优秀毕业生。2005年他把当时学院二年级员工李强假期回农村写的《乡村八记》推荐给《人民日报》发表,后来又推荐给时任总理温家宝。温家宝在给范敬宜的回信中高度评价了李强,夸赞说:“一位二年级的老员工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还说他“记事真切、细致、生动”,并强调“从事新闻事业最重要的是责任心,而责任心来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④。这一事例说明清华大学在本科教育中有过很成功的经验。

在“传媒茶话会”所提的“新闻专业学习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的问题中,68%的受访者表示赞同这一观点。

这个问题跟上面的问题有联系。看得出来这么大比例的受访者主张不要以学历高低来看人取材,而关键是要看素质、看能力、看综合水平。另外要坚持因人而异,量才而用。有些工作本科生能做,就不必非招研究生;硕士生能做,就不必非招博士生。事实说明,这些年一些新闻单位在人才使用上的“高消费”,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有人感叹现在存在“博士生不如硕士生,硕士生不如本科生”的奇怪现象,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具必然性和普遍性,但个别人的表现,往往会成为一些人诟病新闻教育的由头与借口。

当然这同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有直接关系,一些学校研究生教育相对本科生抓得要松些,影响了员工的质量,其结果是出现了有些毕业生能力“倒挂”的情况,以至于有老师以“一个学新闻的博士生竟然写不出一条新闻稿”,作为对这一现象的批评。因此,关键不在于学历高低,而在于教学和教育的质量。教育者应该努力让每个员工都顺利成才,毕业后任由用人单位公开、公平地挑选,让不同层次的员工都能够学有所得,人尽其才,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育人目标。而用人单位也应该实事求是,选择合适层次和类型的人才到适合其发挥自身才能的岗位上去工作。

总之,虽然清华大学的做法事出有因,持之有据,但不能作为普遍停招本科生的依据,因此“不具推广价值”。我们也不要为此做过度解读,更不该有意地“误读”,为新闻专业本科教育加“紧箍咒”。


 

       

  “新闻有学”已成定论,

“新闻无学”仍须警惕

 

清华大学停招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引发的另一个焦点问题是,这一做法是否意味着 “新闻无学”论又要“卷土重来”了?《青年记者》所设计的第3个问题“对于‘新闻无学’的观点,您的看法是什么”和第4个问题“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独立性与跨学科性,您的观点是什么”中就涉及这一问题。也难怪,清华做法出现之后就有人对我说,郑老师,你又要“保卫新闻学”了!

对此,我的态度和观点也很明确,我觉得今天新闻学科的处境已经不是前些年的状况,“新闻有学”已成定论,但“新闻无学”论仍有市场,因此我们仍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新闻无学”论“卷土重来”。

《青年记者》对“新闻无学”观点的提问有5个选项:a.新闻有学,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b.新闻有学,但目前学科根基不够坚固;c.新闻无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d.新闻无学,入行门槛低,实践带来更多新闻素养;e.其他。

这几个问题分了几个层次,提得还是很好的。我们先看c和d两个问题,这是“新闻无学”论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观点,而前面a和b两个观点与之是相对应的。我之所以说“新闻有学”已成定论,就是针对c来强调a。“新闻无学”论的关键是否定新闻学有其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有人甚至提出“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也有的人干脆说,“新闻学是白开水一杯,没有什么学问”,其实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值一驳了。

众所周知,判断一个学科是否能够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关键是看它有没有自己独自的研究对象、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如果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和知识体系是别的学科所能够涵括和替代的,那么这个“学科”就难以成为“独立学科”了。

而用这些标准来衡量新闻学科,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新闻有学!”因为新闻学既有自己独自的研究对象,也有其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例如新闻学要研究新闻理论、新闻政策、新闻法规、新闻伦理、新闻史和新闻业务知识与技能等,而这些内容传播学并不研究。此外,新闻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如传统的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实务新闻学三大块,都有自己严格的理论体系,即使是一些新兴的,交叉性的新闻学领域,如新闻管理学、新闻经济学、新闻社会学、新闻心理学、新闻统计学,以及军事新闻学、体育新闻学、政治新闻学、文化新闻学等,也有其独自的理论体系。另外,包括采编、拍摄、制播等在内的所有新闻业务,也有其理论体系。同时,新闻学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即在学科理论体系之下会形成相应的一系列知识体系,这些内容构成了新闻学自己独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而这些都是传播学或任何其他学科所涵括和替代不了的。

正因为此,1997年新闻学就被国家列为一级学科,在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新闻学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九大学科之一,同时被列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建设的九个学科之一。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史学、法学等门类学科一起列为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11个学科之一⑤,进一步确立了新闻学科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可以说,如今我国新闻团队建设正处在“黄金时期”,正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好的发展机遇,“新闻无学”论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了。只要我们秉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真总结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路径和方法,不断巩固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学科发展,并且借助新闻教育这个平台,用中国自己的新闻学理论来培养教育员工,来加强团队建设,我想一个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需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客观规律,同时又能与国际新闻工作惯例接轨的新闻学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就一定能够建立起来。而我们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也一定会在此过程中汲取营养,积蓄力量,获得发展。

在充满自信的同时,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新闻学与传统的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法学等老牌学科相比,还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其“学科根基”还不够坚固,“学科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科话语”还不够强势,学科发展还面临许多难题。特别是当前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各种新变化更是对新闻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我们找不到正确应对的办法,新闻学科发展就会遭遇困境,受到冲击,就会给“新闻无学”论提供“卷土重来”的机会。

我们承认新闻学科的不足,也承认不能一概否认一些“新闻无学”论者对新闻学科存在问题提出的批评,因为新闻学毕竟自身还有许多不足和不完善之处。另外,当下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基于“新文科”建设的大环境,即使是历史悠久的一些传统老学科也面对着改革创新的问题,新闻学科就更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了。

《青年记者》问卷中的第4和第5两个问题,对新闻学科专业独立性与跨学科性,以及对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业的员工是赞同本科阶段直接就读新闻传播学科还是就读其他学科,涉及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应该承认,新闻学科的“专业独立性”原本就不是很强,因为它总会受到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到“新闻无学”论的长期冲击和干扰,而如今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特别是在“新文科”建设已经提上日程的情况下,其“跨学科性”和“互相渗透”的趋势会更加明显,这应该是好事,因此不必为此大惊小怪。问题在于,在实现“跨学科性”和“互相渗透”的过程中,新闻学不能失去自我,不能失去“独立性”。属于新闻学,特别是属于社会主义新闻学自身固有的、根本性的原理、原则、惯例、规律性的东西,该坚守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比如说,无论怎么“跨”,怎么“改”,怎么“变”,新闻要“真实客观报道事实”“公平公正评述事实”的基本要求不能变;新闻媒体要“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正义”“捍卫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品质不能变;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要“坚持党管媒体”“坚持党性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这些基本原则不能变。如果变了,如果完全被别的学科“同化”“异化”“分化”了,那么新闻学科便失去了自我,就不是原本意义上的“新闻学”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守正创新”,他认为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这就是说,我们要在坚持优良传统,恪守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去寻求改革、创新和突破,即要在坚持“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借鉴外来”,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打造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学学科体系。

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它依据的是中国国情,解决的是中国问题,服务的是中国媒体和中国公众,如果我们的新闻学无视“自身传统”,不认“自家规矩”,完全“西化”“洋化”“它化”了,那么其“改”,其“变”,其“跨”,就会导致“改道易辙”“变了模样”“跨出疆界”了,这是我们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需要高度警惕的!


 

       

新闻教育任重道远,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这次“清华做法”所引发的讨论,从表面上看,是新闻院校是否还要搞本科教育,以及新闻学到底是“有学”还是“无学”的问题,但究其根本还是对当前我国新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的担忧,以及对如何寻找摆脱困境“出路”的期盼。从这一点说,我国新闻教育任重道远,深化改革与创新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清华做法”公开后,出现了不少探讨这方面问题的文章,大家都在认真地分析形势,探讨问题,总结教训,寻找出路。《青年记者》最后两个问题第11和第12题提出的“您认为未来新闻传播教育的前景如何”和“您认为新闻传播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奔着这一目标来的。

郑州大学BETVlCTOR伟德官网汪振军教授最近在微信公众号“郑大文化”上撰文,用“低、窄、薄、分、同”,即“低”——定位不高;“窄”——知识面不宽;“薄”——学养不深;“分”——专业过细:“同”——同质化严重等五个方面⑥来分析目前新闻院校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说点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如今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格局在不断调整,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及相关部门和机构对新闻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我们的新闻专业教育依然不讲创新,不思改革,不求进取,还是按照老样子、旧模式,还是靠原先的那几板“斧子”,显然就难以适应新闻人才市场的需要,就要落伍掉队。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2·19”讲话)中,提到新闻舆论工作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另外他在讲话中还提出要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人才”⑦,这些其实也是对新闻教育提出的要求。如果从这方面看,我们许多新闻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明显还存在很大差距。如果不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改变过去的老套路、老模式、老办法,显然无法满足新闻媒体对“复合型”“创新性”“技术型”“专家型”,特别是“全媒型”新闻人才的需求。这也是这些年来许多高校新闻学专业都在不断调整、变革和创新的背景及原因。

当然也要看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不仅仅存在于新闻院校和新闻专业,其他院校和专业同样存在这方面问题,而由于新闻学专业对人才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的要求相对高些,所以这方面的矛盾会显得更加突出些。

俗话说得好,“办法总比困难多”,近些年许多新闻院校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创新,并且已经取得积极效果。包括这次“清华做法”,也是在深化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认清形势,明确定位,找准方向,用对方法,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状况一定会得到缓解。

《青年记者》在提出上述问题前,已经设计了几个问题来探讨新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问题。例如第7题“您认为学界培养目标需要与业界需求完全匹配吗”就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却很难一下说清楚、弄明白和解决好的问题。如果要简单回答新闻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否需要与业界的需求“完全匹配”,应该说不难,答案也很明确,因为新闻教育要满足新闻人才市场的需求,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但是如果要具体回答如何“匹配”就不那么容易了。

应该承认,新闻院校对培养目标问题与业界在认识上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有分歧的。学校重在对员工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业务能力和专业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是很重要的部分。而业界对新闻人才的要求,虽然也讲全面素质,但很多人看重的还是员工的动手能力和业务水平,即关键看你稿子写得怎样,编得怎样,节目制作得怎样。因此,如何做到按新闻教育规律帮助员工提升包括政治、文化、道德和业务素质在内的全面素质,又按新闻工作规律帮助员工重点掌握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熟练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要在满足新闻队伍对“复合型”“创新性”“技术型”“专家型”和“全媒型”新闻人才的需求上下功夫,这里面要做的事情很多。这方面许多新闻院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家可以学习借鉴,在此不赘述。

《青年记者》第8个问题“您认为新闻传播院系为媒体培养的人才,最重要的是有哪些方面的素质”的选项中,包括“人文修养、政治素养、思维能力、新闻专业精神、新闻理论素养、新闻采写能力、新媒体技能、文字基本功、交往和表达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应该说这些选项对新闻人才的素质作了很全面的概括,是我们在新闻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和认真落实的。

我理解“全面素质”,说到底关键是两个素质,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也就是过去常说的“德”与“才”,“红”与“专”的问题。唯有“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才是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

《青年记者》提出的“您认为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院系的教育特色怎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新闻院校要争取办出自身特色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新闻院校和后起新闻院校,如果没有特色,往往会很难立足,要取得发展就更不易了。对这个问题,我这两年在BETVlCTOR伟德官网工作就很有体会。

BETVlCTOR伟德官网新闻专业创办于1972年,历史很长,其研究生教育也很早,新闻系1986年拿到硕士学位授权点时,在全国是第5家。最近这些年,BETVlCTOR伟德官网的新闻专业教育虽然也在发展,但是作为地方院校,特别是民族地方新闻院校,存在一些先天性弱势,因此步子迈得不是很大。近几年,由于学院借助BETVlCTOR伟德官网“双一流”建设和部校共建的机会,注重集中优势资源,打造自身特色,突出了“东盟传媒与中国—东盟区域传播”和“民族新闻与文化传播”两大研究领域,特别是将健康传播与气候传播融合起来组建了全国首家“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再加上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与公司产品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这说明“突出特色、内涵发展”是新闻专业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对地方新闻院校和后起新闻院校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谈到新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还会涉及如何看待当前我国新闻院校和新闻专业“办学太滥,招生太多”的问题。“传媒茶话会”的调查结果显示,6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我国开设新闻专业的院校过多。

新闻院校和新闻专业“办学太滥,招生太多”,一直是新闻教育受“诟病”的一个理由,这次调查又有这么高比例的受访者提出这方面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仔细想想,这方面到底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又出在哪里?

依我所见,首先我们要承认这方面的确存在问题。前些年,有些地方在对用人需求未作认真调查和细致分析的情况下,便跟风随流办起了新闻学或传播学专业;有的学校则在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情况下,便仓促创办新闻学或传播学专业,致使许多教学点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要求,对此员工有意见,社会评价也不好。

但现在办学自主权在扩大,教育部不能轻易撤掉哪个专业点,使得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出现了“只进不出”的现象。据统计,现在全国有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学校已达600多所,教学点超过了1000个。这种情况需要主管部门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确保获得办学资格的教学点能够达到办学要求。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仅就数量来评论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教学点过滥过多,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这些年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发展成了“大众教育”,扩招的专业很多,员工就业困难的也不在少数,这方面的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所以我觉得无需因此大惊小怪。况且,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中,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总体看,还是一个社会适应面较广的专业,就业形势远比其他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好。员工们学习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并非只有到媒体工作一种选择,做宣传,当文秘,搞公关,凡是与文字和调研等相关的工作,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的员工都可以适应,并且都能够做好。

再说,现在已经到了媒介社会化阶段,人人都离不开媒体,都要和媒体打交道,作为媒体受众,作为网民,掌握一些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一些媒介素养有助于更快更好地融入全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工作与生活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是可以为国家、社会和公众作出独特贡献的专业。一些员工毕业后选择自主择业,既满足了自己的就业需要,又减轻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应该是好事一桩。当然,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新闻专业和传播专业的就业难度比往年要大,应该说这种情况带有一定特殊性,也带有一定普遍性,需要各级政府和新闻院校共同努力,妥善加以解决。


 

       

 结  语  

 

综合上面的分析和论述,我想总结和强调以下三点,作为本文的结语。

1.要以习近平新闻工作重要论述为引领,把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同时提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⑧。

“2·19”讲话为我们提高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问题的认识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是我们做好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遵循。在当下国内和国际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党和人民对新闻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党和政府特别是党委宣传部门要把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发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这一有效形式的作用,动员党组织、教育部门和高校方方面面的力量协调行动,齐抓共管,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态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以确保新闻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质量。  

2.抓住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全面提高新闻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⑨的新闻队伍建设要求,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关键,是要确保我们培养的员工首先在政治上合格,做到政治方向正确、政治立场坚定、政治嗅觉灵敏。这些年一些新闻单位对新招入的新闻院校毕业生不满意,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上不放心,担心他们在舆论导向上出问题、惹麻烦。我们有些员工对西方新闻观缺乏正确认识,在对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个人表达与媒体立场等问题的处理上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新闻观作解读和处理,导致偏离政治方向,出现报道失误,造成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毫不动摇、持之以恒地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领员工学通弄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做到真信真用,帮助他们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励志,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些根本问题。只要政治方向和思想认识问题这些根本性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其次,要在业务上合格,要让员工把做好新闻工作的“十八般武艺”都学到手,这样才能满足新闻单位的用人需要。现在有些新闻单位往往会用“业务能力差”为由拒收员工,这说明我们培养的员工在业务上还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特别是一些“复合型”“创新性”“技术型”“专家型”人才缺口较大。这一情况提示新闻院校应该努力引导员工在校期间勤学习、多锻炼,尽快提高业务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以适应新闻与信息传播全媒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需要。

再次,要在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上合格,要把员工培养成守道德、讲诚信、思想正、作风好的优秀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引导员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经受住各种诱惑,保持一身正气,绝不能为了谋求一点个人私利去搞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和新闻敲诈这些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事情。

3.正确看待和评价当前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改进和推动新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

我们要冷静、认真地对新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找准问题,明确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改进与推动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比方说,我们不能由于“清华做法”就质疑本科新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其实,对大多数新闻院校来说,本科教育依然还要存在,并且应该是学院工作的“重头戏”,是“主要着力点”。教育部提出要坚持“以本为本”的办学要求,对新闻专业同样适用。因此,我们一定要花大功夫,费大力气做好本科教育工作,千方百计地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这样才能为新闻媒体及其他相关用人单位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本科,怎么会有高素质的更高层次的人才?!其实,我想清华大学有那么好的资源,也可以继续在这方面做些贡献。比如可以通过“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等方式,培养一些高质量的优秀新闻人才,这对国家、对清华大学都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这些年来,许多新闻院校在本科层次培养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新闻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方向明确、定位准确、改革到位、措施得当,新闻院校的本科教育会有好的发展。当然,像清华大学这样的新闻院校集中优势资源,把培养研究生以上层次的人才作为定位也无可厚非。

总之,新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还应当继续拓展思路,创新思维,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紧紧围绕新闻单位的用人需求,尽可能满足新闻人才市场的需要,找到发展的新思路、新空间和新模式。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课题“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变迁研究(1921—2021)”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9ZDA321】

 

注释:  

 

①《清华新传停招本科,您咋看新闻传播教育之变》,《青年记者》杂志的微信公众号“青年记者”,2020年6月12日

②文中所引用相关数据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传媒茶话会”

③中国新闻学院是经国家教委批准,由新华社于1986年创办的一所普通高校。首任经理由新华社时任社长穆青兼任,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院题写院名。中国新闻学院办学16年,为新华社和全国新闻宣传机构培养了包括专科、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研究生和外国职工在内的3500多名新闻人才,成为当时颇具特色的一所新闻院校,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影响。该校1999年停止对社会招生,2000年招收的最后一届研究生并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停办

④2005年8月3日新华网

⑤201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⑥2020年5月22日“郑大文化”微信公众号

⑦⑧⑨2016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作者为BETVlCTOR伟德官网经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2020年7月上】          

 

 




关闭